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方案,对未来药品准入的影响探讨

发布时间:2024-07-17
点击量:485次

根据官方报道,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审议通过了《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》,虽然最终的正式方案还没有公开发布,但是预计和今年一季度流传的意见稿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。暂且先参照上一稿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,这个方案的由来,以及对于未来药品准入会有哪些影响呢?

首先,要明确一下定义,这个方案中的创新药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显著临床疗效,在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药物。定义很清晰,不像之前首发价格意见稿那个都没给定义,某些价格协会研讨会就定义都要讨论半天,定义明确了大家才知道自己涉及不涉及。比如现有布局都是仿制药的企业,就不需要过多关注这个政策,因为你压根都靠不上。如果有新药在布局,就要密切关注这些利好政策,尤其是落地可实施层面。

尽管过去几年,在政策的引导下,我们国家已经有数百个国产创新药获批,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,比如源头创新能力弱,研发同质化明显,政策协同不足,未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;汇报不急舆情,投融资支撑力度转弱等等。站在更大的视角,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创新药的发展和支持力度,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对我们的遏制打压,为的就是强化他们在医药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。面对压力和挑战,我们继续加强全链条政策协同支持力度,打造更为安全高效的医药创新体系,提高我们国家的新药自主研发和供应力。

(一)研发层面

要加快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,优选四新(新靶点、新机制、新结构、新技术)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填补临床诊疗空白的创新药纳入创新药重点研发目录,在科技立项、研发攻关、审评审批、等方面给予介入和支持,加快打造一批具有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药。

优化创新药审评审批机制,资源倾向,在研发公关过程给于指导;优先支持研发目录内品种,将临床试验模式许可时限从申请受理之日起60日缩短至40日,沟通交流会等待时限缩短至30日内。目前不确定的是,这个目录的制定是国家统一进行,还是各省分别牵头然后综合遴选,是需要企业申请还是相关牵头部门直接根据既定规则遴选?

二)临床配备使用层面制定鼓励应用目录:

选择一批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突出、创新药发展基础较好、医保和商保支付能力较强、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重点地区,综合考虑技术价值和临床价值,根据创新性、安全性、有效性、经济性等指标因素对创新药进行多维度评价,制定创新药鼓励应用目录。推进应用目录内品种配备使用和短语支付,引导用药机构向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倾斜。其中鼓励应用目录的遴选原则,包括具有重大创新性(近3年在我国首次获批上市,优先纳入采用新靶点、机制、结构、技术的新药和具有独特临床优势的中药新处方制剂),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,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。重点地区,是不是会明确给圈定范围,还是各省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发挥?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层面非常关注的,也是实际落地层面的问题,期待后续能有个答案。

完善重点地区医疗机构考核机制:应用目录内品种费用不纳入门诊次均费用,门诊次均药品费用、住院次均药品费用等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。不同机构间可以设置差异化配备要求,增加创新药配备使用评价指标。支持医保品种单列年度预算、单设考核指标,合理增加创新药使用规模。细化DRG/DIP政策举措,探索对应用目录内品种豁免考核、点数加分,视情况确定实施期限。

(三)准入与支付层

面前置受理,一次申报全国通行,加速挂网:健全新上市创新药集中受理挂网模式,申报资料前置审核,企业拿到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后,即可自主选择1家具备条件的省级医保部门进行申报,待企业补充提交批件后10个工作日完成挂网,一次申报、全国通行,加快创新药进入市场。

完善创新药价格和医保准入政策:建立健全新上市创新药首发价格形成机制,允许其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。在医保谈判准入中,优先支持应用目录内品种,给于医保准入谈判资格、提高医保支付意愿、在新增适应症或续约时缩小价格降幅等政策倾斜。优化医保谈判价格形成机制,谈判底价不低于包含研发费用在内的完全成本。首发定价正式方案还没发布,有消息说有望今年年底落地,之前已经完成两次意见修订,拭目以待,而且有些省目前政策已经在试水

探索建立创新药医保支付新方式:鼓励重点地区设立创新药补充支付专项基金,对于应用目录内品种,医保谈判时综合考虑临床需求、基金支付力、药品谈判差价,将符合条件的品种补充纳入医保。医保基金先行支付,医保基金年度清算后,统计相关品种当年支付金额,通过专项基金对差额补充支付,期限不超过两年。

完善创新药多元支付保障体系: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险公司依法依规利用医疗、医保数据,开发覆盖创新药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。

(四)丰富创新药投融资支持渠道

保持科创板上市政策执行的可持续和可预期性,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保留资本市场融资通道,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企业通过首发上市、再融资和并购重组,利用资本市场左右做强,等等。

资源是有限的,医保资金也是有限的,当更多的资源给到创新药这边的时候,无疑其他的产品(主要是仿制药)就要弱化了,这些事关企业的战略布局、立项大事,真的需要多下点功夫去揣摩、思忖了。比如立项,如果只是基于现在,除非有预测未来的智慧和远见,不然很可能等产品三、五年之后出来可能政策已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,所以更多的要基于未来去看现在。从现在开始,我们医药人要对医药政策时刻保持敬畏之心,因为变化实在是太快了。

​​​版权所有 © 2023 南京毕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4061905号-1

服务热线

025-58906079
18066052887

功能和特性

价格和优惠

获取内部资料